石寶山歌會素有“白族情人節(jié)”和“中國歌城”之稱,是一個讓人不思歸的盛大民族聚會。石寶山傳統(tǒng)白曲已列入國際民歌歌目,2008年,石寶山歌會被國務(wù)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石寶山歌會是滇西北地區(qū)以白族為主的各少數(shù)民族青年男女,用歌聲來表達愛情和尋找愛情的盛大聚會,也稱“朝山歌會”,在每年碩果累累、稻谷飄香的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暨時在石寶山上舉行。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鶴慶、蘭坪、云龍、大理、麗江等三州八縣的各族群眾身著盛裝,身掛龍頭三弦,紛至沓來。方圓20多平方公里的石寶山山間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條條五彩斑斕的長龍。參加歌會的不僅有青年男女,也有中年婦女、壯年男子,還有老翁、老嫗,但以青年居多。有的是去年歌會相識,今年來相會;有的相知相愛,但未結(jié)成良緣的,借歌會互相訴說相思之情;而更多的青年男女則是用歌聲來尋找愛情。
歌會期間,石寶山寶相寺、石鐘寺、獅子關(guān)、綠蔭旁、小河邊都能看到盛裝的青年男女用歌聲相互吐露芳心。小伙子們彈起明快的龍頭三弦,姑娘們拉開明亮的金嗓子,歌聲弦聲此起彼落,令人陶醉。歌聲拉近了一對對青年男女的距離,青年男女在充滿愛情和歡樂的聚會中從素不相識到相識相知和相愛,直到成為情侶,石寶山山谷成了多情之谷。
石寶山歌會是情歌的大薈萃。夜幕降臨,堆堆篝火映紅半邊天,四面八方閃爍的火把與電筒光柱像流星似的在山林中闖蕩,聳巖下、山泉旁、樹陰下、花叢中、竹林間、堆堆篝火旁,男女青年用歌聲交流火一樣熾熱的情感,贊美蜜一般甜美的生活。到了深夜,弦歌鼎沸,縱歌縱情,通宵達旦,三天三夜。石寶山化作了歌的海洋,有人說要問石寶山上有多少歌手、多少情歌、多少情侶,那你先數(shù)數(shù)天上有多少星星。石寶山上的歌手、情歌、情侶,像天上的星星,數(shù)也數(shù)不清,唱也唱不完,不愧有“白族情人節(jié)”和“中國歌城”之稱。
石寶山上對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興創(chuàng)作演唱,一問一答,不能停斷,誰接不上唱詞或所唱的唱詞不合韻,就算敗了。情歌有表達難以盡意的時候,高明的歌手對唱幾天幾夜也難分高下。許多質(zhì)樸真摯源遠流長的石寶山傳統(tǒng)民歌,是白族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結(jié)晶,是反映白族生活和審美特征最為典型的部分。它透過青年男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忠貞愛情的追求,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活的本質(zhì),體現(xiàn)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趣味,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是珍貴的民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白族地區(qū)的日常生活中,在田間曠野、花前月下,伴隨著勞動生產(chǎn)或休閑時光,隨時都可以聽到情歌對唱。在白族聚居地區(qū),歌是鹽巴,歌是空氣,歌是水,天天少不了,沒有夠的時候。
石寶山歌會的傳說
三塔頂上的金雞,往北飛到劍川沙溪石寶山落腳,它愛上了這塊寶地就棲息了下來。它每天往返飛翔于沙溪的金雞棲山、石寶山,再往北飛到雞飛嶺和劍川壩子西邊的金雞山(金華山)。金雞給人們報黎明,定時辰,唱節(jié)令,催農(nóng)耕,使劍川人民適時耕種,連年豐收,過上了安樂的日子。后來盤踞在大理的惡龍?zhí)铰牭浇痣u飛到石寶山,駕著烏云來斗金雞。它要吃掉金雞,把金雞住的好地方全奪過去。石寶山腳下沙溪壩子里居住著十子十妹,用從金雞那里學來的調(diào)子幫助金雞斗敗了惡龍。金雞為了感謝十子十妹的救命大恩,就變成了一個唱調(diào)子的仙姑教會了他們一套好手藝:用龍頭作琴頭,龍骨作琴桿,龍皮蒙琴鼓,龍筋作琴弦,龍爪作撥珠,做成了龍頭三弦,彈出美妙的聲音。為了紀念十子十妹幫助金雞斗敗惡龍,人們每年都在石寶山上舉行歌會,并在石寶山寶相寺殿堂里塑起了十子十妹的塑像。
資料來源:劍川縣人民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