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yī)灸療法是以蒙醫(yī)寒熱理論為指導,用灸草柱或灸草條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的一種獨特的外治療法,在人體各部相關的固定穴位或不定穴位上通過“灼熱”或“溫熱”刺激而達到調節(jié)氣血、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保健的目的。我國秦漢時期成書的中醫(yī)巨作《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篇中記載:“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炙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說明了灸療法的源頭及當時灸療法的作用,蒙醫(yī)灸療法是古代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積累的實踐經驗,是蒙醫(yī)傳統“五療”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八世紀,伊希巴拉珠爾在其所著的《甘露之泉》中專章闡述了灸療法,對操作用品、適應癥、禁忌癥、灸療穴位等方面做了較詳細的論述。在其著作《甘露匯集》中也專章論述了灸療法的豐富內容。著名藏醫(yī)學經典《四部醫(yī)典》中也明確記載了“蒙古灸”療法的內容。
蒙古灸療法順應了北方地區(qū)的地理、氣候、生活環(huán)境和民族習俗等特點,具有見效快,療效卓著,經濟方便等特點。蒙醫(yī)認為灸療能夠封閉脈道之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竄于脈道,可止疼痛呻吟,鎮(zhèn)治擴散之赫依,促進消食,破痞瘤,除去癤癰及老瘡腐肉,消腫,引、燥“黃水”,守護臟腑之門,補溫,清明神智。可用于多種臨床常見病證的治療,對于“赫依偏盛的風證”、“巴達干偏盛的寒證”、“協日烏素偏盛的濕證”等療效尤為顯著,并對某些疑難病癥的防治也有特殊的臨床價值。蒙醫(yī)認為灸療法適用于一切巴達干、赫依引起的寒癥、脈管病及“黃水”病,包括:凡屬消化不良,胃溫衰退,浮腫和水腫,痞瘤病,寒性協日病,頭面及大關節(jié)“黃水”病,癤癰,炭疽,虛熱,瘋狂,健忘癥,新舊癬瘡及癤腫,婦女氣,血郁,搏癥,赫依引起的骶椎變形,“黃水”擴散至肌層骨骼而浮腫,一切脈疾,熱病后期的轉寒等。而凡屬熱性協日癥,血癥,各孔竅(九竅)及男女標脈等均禁忌灸療。
灸療取穴的部位可分為不定和固定兩類,不定部位是指依據病人自訴癥狀的部位,施術者用拇指按壓時,病人略感舒適并出現壓痕或脈形閃動和脈管高隆之處(即阿是穴),此類穴位可有無數個;固定部位是指蒙醫(yī)經總結長期醫(yī)療經驗,依據五臟六腑與疾病聯系而選擇某些固定施用灸療的穴位,此類常用固定穴位有70余口,主要有:赫依穴、協日穴、巴達干穴、命脈穴、頂會穴、鹵門穴、心穴、母肺穴、子肺穴、膈穴、肝穴、膽穴、脾穴、精府穴、腎穴、大腸穴、小腸穴、膀胱穴、劍突穴等。
蒙醫(yī)一般依據疾病性質將灸療的程度設為四個層次,灸深。一次灸20壯以上,適用于癤癰,痞瘤等癥。灸燒。一次灸15壯左右,適用于巴達干病,“黃水”病和心赫依病等癥。灸烤。一次灸5~7壯,赫依病,蟲病,脈管病,尿閉,水腫等癥。④灸微。用豌豆大小薊絨柱只灸一壯,僅適用于兒童患者。灸療之后需加以注意調理飲食起居,灸畢可活動數步,當晚不得飲涼水,忌過冷或過熱環(huán)境條件與食物,不可入浴。
蒙醫(yī)灸療法的灸材和灸器豐富,灸材主要用廣泛生長于蒙古各地的白山薊草專門加工精制成白山薊絨,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還發(fā)明了多種灸法,根據灸材和方法的不同,可歸納為火灸法、油灸法、金屬灸和藥物灸四類。①火灸法主要是借助火的灼熱刺激達到療治疾病的目的。主要包括:白山薊灸:將秋季采集的白山薊,放陰涼處陰干后,置于木板上用木棒搗成棉絮狀,再經堿水和磚茶水濕透晾干為白山薊絨。視灸療需要,制成大小不等四種規(guī)格的圓錐形絨炷。此法最為常用。木心灸:是取多年干枯榆樹中的軟心,代替白山薊絨作為施灸的材料。火炬灸:也稱火把,用細小棍一頭纏以棉花制成大小不等的火炬形棍(大者如拇指,苗迅速按灸病灶施灸,此法適用于炭疽或乳腺癌等癥。艾灸:用艾條代替白山薊絨作為灸材。②油灸法主要有茴香油灸和“蘇?!本膬煞N。茴香油灸是將小茴香研細末與黃油拌勻,涂于干凈的羊毛氈子上加溫后敷灸穴位或局部。或將一小塊干凈的羊毛氈子浸泡入黃油中煎煮后取出置于施灸的部位進行敷灸。主要適用于“赫衣偏盛型”(近似風寒)病或年邁體弱患者?!疤K?!本氖怯脵f柳條做為灸具的一種灸法,將檉柳條長加工制成粉筆狀的細棍(一頭略粗一頭略細,兩頭平,長約10~20cm左右),將其一頭放入植物油里煎熱,在施灸穴位上墊敷3~7層疏薄黃紙,用煎熱的檉柳條進行灸療,一般灸3~7壯。此法主要適用于消化不良、胃脘脹滿、食道癌等癥。③金屬灸是指用金屬制成的灸器進行灸療的方法。金屬灸器由灸器頭和灸器座兩個部分構成,主要有金灸器和銅灸器等。金灸器是金制灸器或在灸器頭上鍍一層金而成。先將灸器頭加熱,把灸器座圓孔對準穴位施灸處,再以加熱的金灸器灸之。該法適用于毒性腫物、痞塊、陳舊性瘡瘍等癥。銅灸器是利用銅類金屬制成灸器,加溫后溫灸局部病灶。適用于唇炎、癬癥、金錢癬、口角炎等癥。④藥物灸是利用某些藥物,對局部或穴位施以刺激或使其起泡,以達到灸療目的。常用主要有斑蝥灸、蒜泥灸和鐵線蓮灸等。斑蝥灸是將斑蝥全蟲浸泡于食醋中,取醋涂于局部。適用于癬等皮膚病。蒜泥灸是將獨頭蒜切成一分許薄片,用針穿出若干小孔,作施灸墊;或將蒜搗成泥狀,涂于穴位或局部使其發(fā)泡。適用于“赫衣盛型”(近似風寒)痞瘤等。鐵線蓮灸是將夏季采集新鮮鐵線蓮搗成泥狀,涂于局部,對某些“黃水型瘙癢”等皮膚病有效。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