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免费网站,叶问终极一战,亚洲av午夜精品,兔费一级毛片

您好,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全部分類

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音樂  > 詳細頁面

蒙古族古典音樂

來源: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編輯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15日 閱讀量:

  蒙古民族傳統音樂,主要可分汗廷音樂、宗教與祭祀音樂、民間音樂與民間曲藝四大類。前兩者亦屬蒙古民族古典音樂范疇;在民間音樂中,當然也包含著古典音樂成分。而四者之間,亦有互為關聯和交錯的關系,更有向歌劇綜合演變的趨向。限于篇幅,蒙古族民間音樂和民間曲藝、民族樂器等另文闡述。

  作為古典音樂之集大成者,蒙古民族汗廷音樂曾盛行于蒙元時期,在北元時期和清代也同樣得以留存。蒙古民族汗廷音樂,大致都由樂聲、樂曲和樂舞三部分組成,目前整理出的曲目達80余種,其內容包括可汗頌、朝廷贊、宗教禮儀、民間諺語及哲理性訓諭等,其體裁形式也包括阿斯爾、潮爾道及古如歌等多種形式,主要在重大國事活動或隆重場合演出。2014年,蒙古族汗廷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書記載,1635年5月,后金打敗蒙古察哈爾部。北元林丹汗在內訌和后金新興勢力的雙重夾擊下慘遭失敗,首府瓦查爾察罕浩特(今阿魯科爾沁旗察罕浩特古城遺址)被燒毀,部分史書、佛教文獻和音樂資料,落入后金征服者手中,林丹汗之子額哲被迫交出元朝傳國金印。但林丹汗的宮廷音樂卻得到皇太極青睞,成為清宮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1664年3月,順治皇帝隨從把《蒙古汗廷音樂》帶進北京皇宮。這部《蒙古汗廷音樂》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與清朝宮廷樂書《御制正義后編》的編纂及滿蒙漢三種文字專著《律呂正義后編》密切相關。還有,蒙元時期部分宮廷音樂與廟堂音樂資料也在民間殘留下來,成為今人研究整理的珍貴依據。

  阿魯科爾沁旗,被國內外學界公認為研究汗國都城察罕浩特及汗宮廷音樂的重要基地。蒙古民族民間音樂和廟堂音樂資源也同樣富集。2010年,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汗廷樂隊首次公演了汗廷樂聲《至純辭》《吉祥師》《四賢吟》以及武舞《劍舞》和文舞《翟尾舞》等曲目,千年輝煌古律終于重新問世。

  阿斯爾,是一種器樂合奏曲形式,為元代盛行的蒙古民族宮廷音樂,流傳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地區(qū)(原察哈爾盟境內)。這種器樂曲通常由蒙古民族拉弦、吹奏、彈撥樂器組合演奏,也伴有哼唱、口哨等不同的表演形式。一般在敖包祭典、壽慶宴會、婚禮等重大禮儀性聚會場合演奏。今天,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被稱為“阿斯爾”原生態(tài)藝術發(fā)祥地;鑲黃旗則被稱作“中國阿斯爾音樂之鄉(xiāng)”和“中國火不思傳承基地”。

  阿斯爾經典曲目主要有《阿都慶阿斯爾》《正鑲白旗阿斯爾》《明安阿斯爾》《商都阿斯爾》《太仆寺旗阿斯爾》和《紅旗阿斯爾》等。察哈爾阿斯爾音樂具有傳承歷史長、傳播范圍廣、保留完整等特點。其樂曲結構緊密、細膩,轉調自然,風格高雅,悠揚婉轉。樂器通常有馬頭琴,高、中、低音四胡,蒙古箏,三弦,笛子等。

  多聲部演唱形式——潮爾道(chor-duo),亦屬蒙古民族宮廷音樂范疇?!俺睜枴毕得晒耪Z,意為“回響、共鳴”,“道”(哆)意即“歌曲”。潮爾道這種古老的多聲部歌曲體裁,主要流行于錫林郭勒盟阿巴嘎和阿巴哈納爾等地區(qū)。

  潮爾道屬于“圖林-道”,是指朝政歌曲,是與民間潮爾系列(包括呼麥等。本欄有專文談及呼麥)“育林-道”相對應。傳統的潮爾道一般是在莊嚴隆重的場合(如宮廷宴會)演唱。潮爾道表演有一定程規(guī),不能與情歌、諷刺幽默歌類一起演唱。潮爾道多數為贊頌英雄人物或緬懷祖先等莊重嚴肅內容,也有表達對生活、對草原的熱愛和贊美等內容。潮爾道的旋律也屬長調,但其結構比長調還長,音樂比一般長調又更廣。潮爾道結構由兩部分組成,即正歌與“圖日勒格”組成。正歌部分一般由一位男歌手領唱一句或固定的引腔,緊隨著眾多伴唱進入。潮爾道的伴唱用特定的發(fā)聲方法來唱出渾厚的持續(xù)低音,一般無歌詞,唱虛詞“噢”音。在伴唱的渾厚的聲音襯托下,領唱歌手演唱高亢嘹亮、舒展延綿的長調旋律部分,從而創(chuàng)造出莊嚴肅穆、渾厚深沉的意境?!皥D如勒格”是潮爾道的結束部分,一般由眾歌手齊唱一段有固定襯詞的旋律,其旋律走向往往結束在高潮。

  潮爾道音樂風格莊嚴肅穆,典雅深邃,代表性曲目有《圣主成吉思汗》《曠野》《旭日般升騰》《強壯的栗色馬》等。潮爾道不僅運用獨特的演唱方式和發(fā)聲方法來營造莊嚴肅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蒙古族古代宮廷禮儀歌曲的特點。2006年潮爾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多聲部潮爾道演唱形式 楚高娃攝

  “古如歌”,也稱“古如哆”,意為“國度”或“朝政”之歌。古如歌誕生于蒙古汗國時期,是蒙古皇室貴族在宮廷舉行隆重儀式時演唱的大型聲樂組曲的儀式歌曲。成吉思汗金帳宮廷古如歌在《蒙古秘史》中就有記載,堪稱蒙古古典音樂的“活化石”?,F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杭錦旗黃河沿岸牧區(qū)。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期,杭錦旗的王爺府內還擁有著古代宮廷樂隊編制以及一直沿襲傳承古如歌的藝人。從目前整理出來的古如歌主題來看,可將其分類為三:一類為國政歌曲,主要歌頌圣主與英雄事跡;另一類,主要以贊美家鄉(xiāng)、感恩先輩為主題;再者,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歌唱佛祖及其教義也成為古如歌的宗教祭祀命題。古如歌也屬于長調體裁,在特定場合,眾人同時以單旋律齊唱形式展現氣勢恢宏的莊嚴風格,字少腔多,音域寬廣,曲調悠長。

  2008年,杭錦旗古如歌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也命名杭錦旗為“中國古如歌之鄉(xiāng)”。

  一如古如歌,蒙古民族宗教與祭祀音樂,也大多富有莊嚴、神秘和多元文化特征。具體可分為誦經音樂、祭祀頌歌、查瑪樂舞、宗教器樂曲等好幾類,其中以誦經音樂居多,其蒙藏漢滿等多民族文化交融跡象也相當明顯。比如在成吉思汗四時大奠、蘇力德祭祀和大敖包主祭等活動中所展現的音樂儀式,既帶有藏傳佛教蒙古化的特定要素,又保留著草原博教(薩滿教)的原始基因。

  蒙古民族宗教與祭祀音樂,既古老又有與時俱進的特性,其象征性越來越明顯。如原本源自原始薩滿教的呼麥,還有如烏蘭察布阿貴廟蒙古語誦經音樂、鄂爾多斯神馬旗(hei-mor,亦稱祿馬旗)贊歌、東部地區(qū)的薩滿舞曲《寶木勒贊》、薩滿主祭所演唱的《送神曲》,等等。

  種種跡象表明,蒙古民族古典音樂,經過新時期的現代化轉型,正在重獲新生,并煥發(fā)著勃勃生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音樂生活也呈現出極其開放的跨民族超時代多元文化特征。

參考資料:

  1.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組織編寫《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解》,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2.《蒙古族的傳統音樂》,中國網

  3.覃代倫 苗艷《古如歌:蒙古音樂的活化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杭錦古如歌采風札記》,《人民政協報》2014-09-25期04版

  4.紅梅《當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1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