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的民間科技與其他的民間文化一樣雖然處于較原始的階段,但其內容極為豐富,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智慧。
才召移民新村 劉軍攝影
珞巴族在交換等實踐過程中,逐步創(chuàng)造了一些原始的對長度、容量、重量等的計量辦法、計量單位和簡單的計量器具。以博嘎爾人為例,在長度計量方面,“過布”常用于計量衣物布料、竹編寬窄等小的比較精細物件的長度計量;“落崩”比“過布”更長一點,“丫姆”則更長;兩地之間的距離用一個壯年人背上口糧的一日的行程為單位,常用的一日行程約為現在的50千米。短的則用一箭射程為一個單位,通常為150米到180米。博嘎爾人的容量計量方法和計量工具則更加豐富和完善。斗通常叫做“波么”,一種竹編的方底圓形容器,一個“波么”大約能夠裝上150公斤左右的糧食。升根據實際需要,分為大、中、小三種。大升是收割時的計量容器,一個大升約為4公斤,用于計量播種時的種子用量和收割時的糧食收成;中等升是交換時用的升,這種升容量約為2公斤;最小的升叫做“米拉釀貝爾”,每升約為1公斤。對于重量的計算,博嘎爾人用“納格”來計量?!凹{格”相當于自制的秤,按標準,每個秤桿上刻出21個記號作為秤星,秤盤用一塊矩形模板做成,秤砣是用牛皮裹著一塊經過稱量的石塊。按現在的重量計算,每3個“納格”為1斤,總共能夠稱7斤左右。
博嘎爾人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年(珞巴語稱做寧),月(珞巴語稱做崩洛),日(珞巴語稱做落)的紀年方式。他們以月亮盈虧一次為一個月(珞巴語稱做崩洛),一個崩洛三十天。十二個月(珞巴語稱做崩洛)為一年(珞巴語稱做寧阿過)。在“年”的紀年基礎上,珞巴族人根據地球的公轉情況、各種禽鳥的候遷、植物的枯榮及氣溫的升降變遷,形成季節(jié)概念“囊地”。與其他民族季節(jié)概念不同的是,博嘎爾人一年的季節(jié)是根據“寒冷”和“暑熱”的規(guī)律,分成“第榮”(寒季)和“落波”(暑季)兩個季節(jié),對這兩個季節(jié),有根據氣溫情況,細分出“第榮榮德”(大寒)和“落波波德”(大暑)兩個節(jié)氣。博嘎爾人的月份概念除了依據月亮的盈虧之外,為了能夠更準確地掌握時令,開展農桑。博嘎爾人還利用物候變化,給十二個月份起了不同的名稱,一月“拉熱布崩洛”、二月“薩色崩洛”、三月“閔謝崩洛”、四月“翁迪崩洛”、五月“伊洛崩洛”、六月“丫樂崩洛”、七月“那爾兵崩洛”、八月“森朱布崩洛”、九月“魯俄爾崩洛”、十月“哈捏崩洛”、十一月“頌姆筆崩洛”、十二月“魯布些崩洛”。
參考資料:格桑、王薔編著《中華民族全書·中國珞巴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