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具有構(gòu)造精細、攜帶方便的特點。外形上,一顆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人形的半身像。
馬頭琴是蒙古族歷史上較為悠久的一種弓弦樂器,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蒙古語叫“潮爾”。
關于馬頭琴的淵源,據(jù)蒙古族學者、郭爾羅斯人蘇赫巴魯先生的考證,馬頭琴形成世系是“彈撥樂器火不思—諾門圖·火不思—抄兀兒—馬頭琴”。這一觀點現(xiàn)今已被樂器學術(shù)界認可”。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具有構(gòu)造精細、攜帶方便的特點。外形上,一顆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人形的半身像。馬頭琴的結(jié)構(gòu)由音箱、琴桿、琴弦、弦軸和拉弓組成。琴桿用梨木、紅木制,大者全長124、小者全長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制,兩面蒙馬皮、牛皮或羊皮,并繪有圖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兩側(cè)開有出音孔。琴桿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軸。弓用藤條作桿拴以馬尾。張兩條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
馬頭琴的音色純樸、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呈坐姿,音箱夾于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cè)。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頗為獨特,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頂弦,無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頂弦。有顫指、滑音、雙音、撥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頓弓、擊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現(xiàn)今的馬頭琴一般分為大小兩種,分別適于室內(nèi)、室外演奏。
演奏技法上,借鑒小提琴的技巧,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半音演奏、撥弦演奏、倒弓、分弓、震弓,連跳弓等演奏法。這其中,郭爾羅斯的琴師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流派。他們演奏時,指法與弓法顯得很隱蔽,從而使音色細膩、深沉,更加富于感染力。
在郭爾羅斯,早期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diào)民歌)相結(jié)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
馬頭琴常出現(xiàn)在民間的婚典儀典和親友聚會等日?;顒又小<瓤瑟氉?,亦可為歌伴奏。馬頭琴的傳統(tǒng)曲目多從民歌中演化而來,可分為五類:1.原生民歌,如《朱色烈》、《八雅鈴》;2.英雄史詩曲牌,如《奔馬調(diào)》、《打仗調(diào)》;3.馬步調(diào),即表現(xiàn)馬形象的曲調(diào);4.從民歌發(fā)展而來的琴曲,如《荷銀花》、《莫德烈》等;5.漢族古老曲調(diào),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發(fā)聲原理、演奏技巧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無論在學術(shù)價值上,還是在實用價值上,馬頭琴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資料來源: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