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華麗和端莊,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飾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圖為青海互助土族彩袖女服與牡丹紋布腰帶,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藏
土族青壯年男子服飾有長袍、短褂、坎肩、腰帶、繡花褲帶、大褲襠、綁腿帶、羌鞋等。土族男子一般穿長袍,為小領、斜襟,袖頭鑲黑邊,胸前還會鑲有一塊四寸見方的彩色圖案。短褂為白色,繡花高領,外套坎肩一般為黑色或紫紅色。土族男子的褲子是藍色或黑色的大襠褲,是以窄幅粗布為料,由兩塊直角三角形大衩、兩塊鈍角三角形小衩縫制而成。腰間系繡花褲帶,兩頭繡花。小腿上還要扎上用藍色或黑色布料制作的綁腿。羌鞋是土族男鞋的總稱,又分為雙楞子鞋、福蓋地鞋等。土族男子頭飾為帽子,常見的是氈帽。氈帽一般為白色,帽沿后部向上翻,前部向前展開,前低后高,樣子好似鷹在啄食,因此被人們稱為“鷹嘴啄食”。土族老年男子一般頭戴卷邊圓頂氈帽,穿小領、斜襟長袍,外套黑色坎肩,腰系藍黑色腰帶,腳穿白襪黑鞋。
土族少女服飾 劉軍攝影
土族婦女服飾樣式繁多、色彩絢麗。頭飾大致有扭達、氈帽、禮帽、包頭等。扭達是土族婦女的主要頭飾,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由古代的頭盔、戎裝演變而來。扭達種類很多,其中以互助、大通等地的“吐渾扭達”最為古老、尊貴。因“吐渾扭達”形似圓餅,也被稱作“干糧頭”。實際上,“吐渾扭達”為圓形布坯,以彩色布條鑲出圖案,邊緣飾以彩穗,背面上沿密密的插以鋼針,非常艷麗而華貴。土族婦女穿“秀蘇”,即花袖衫,俗稱“七彩袖”。長衫為繡花小領斜襟,兩袖用紅、黃、藍、綠、紫、黑、白七色布縫制。長衫上一般套穿黑色、藍色或紫紅色鑲花邊坎肩,腰系彩帶,腰帶左側通常系有小鈴鐺。土族婦女著褲裝或裙裝。褲子也多為大襠褲,褲子膝下部分套黑色或藍色的褲筒,土語叫“貼彎”。土族婦女的裙裝在土語中稱為“胡爾美”,一種是互助等地的紅色蝴蝶裙,另一種則是民和地區(qū)的百褶花裙,顏色艷麗、美觀大方。土族女士鞋通稱為“恰繞”,又可分為“腰鞋”“拉云子鞋”“其吉得鞋”等。各種“恰繞”等縫接腰襪,鞋尖飾彩色短穗,后跟縫合處接三指大小紅布溜跟。土族婦女還喜歡戴耳墜、耳環(huán)和項圈等首飾。婦女所戴項圈,土語中稱“索爾”,由硬質(zhì)的布片和金屬片制成。老年婦女的服飾不似青年婦女鮮艷多彩,主要穿小領、斜襟長衫以及素色的坎肩、圓氈帽、“過家”鞋等。
土族民國時期云紋雙梁繡花男布鞋,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藏
土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ブ范?、大通一帶的土族服飾,仍保留傳統(tǒng)習俗,民和地區(qū)土族服飾已基本漢化,同仁地區(qū)的則已基本藏化。如同仁地區(qū)的土族婦女服飾由于受藏族服飾影響,長袍圓領如圓形披肩,左右邊開衩,不系腰帶,行動起來袍襟擺動。
參考資料:張生寅,胡芳,楊軍編著《中華民族全書·中國土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