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的傳統(tǒng)婚姻多由父母包辦,比較盛行定娃娃親和指腹為婚。沒有定娃娃親和指腹為婚的,則由雙方父母包辦確定婚姻關系。男方向女方求婚成功后,男方家就開始積極著手準備,擇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認親儀式。屆時,由媒人、男方的母親或嬸嬸帶著男方本人,還有一些其它親友陪同,攜帶酒肉前往女方家,宴請女方的親屬。席間,小伙子要給女方的所有長輩(女方父母除外)敬酒磕頭,這就是所謂的“認親”,鄂倫春語叫“參突拉日恩”。此時男女雙方都要改變裝束,小伙子穿的坎肩肩頭和背部要刺繡云卷紋,還要在肩上縫紅布;姑娘要修鬢角,并將兩條辮子纏繞到頭上,以后別人看到這種裝束就知道他們已經(jīng)訂婚了。
吃“老考太” 吳雅芝攝影
認親過后,男方父母和媒人還要專程到女方家商定彩禮的數(shù)量和送彩禮的日期。彩禮的數(shù)量通常由女方提出,根據(jù)男方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般索要兩三匹獵馬和一些獵產(chǎn)品。若姑娘自身條件好,男方家庭經(jīng)濟實力強,也有索要四五匹獵馬乃至七八匹“突日依木林”(彩禮馬)的。到了過彩禮的日子,男方由父母和媒人陪同,到女方家送彩禮。送來的彩禮,要先請女方父母過目,滿意就收下,不滿意還要另行調(diào)換。所謂滿意不滿意,主要指“突日依木林”,所以,彩禮一送到,女方家族的小伙子都競相騎上“突日依木林”遛遛,有的還牽出自家的好馬來比試比試,以驗證彩禮馬的優(yōu)劣。
訂婚以后,女方家要為姑娘準備嫁妝,嫁妝屬于女方私有財產(chǎn),小兩口可以任意支配,別人無權干涉,故嫁妝多陪送雌馬,因為嫁妝馬繁殖的小馬也屬于嫁妝。嫁妝中還有一個制作考究的樺樹皮箱絕對不能少,這個樺樹皮箱鄂倫春語叫“阿達瑪拉”,有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箱蓋中央刻“南綽羅”花紋,象征夫妻相伴、團結美滿。箱蓋邊沿和箱子四周刻有“奎熱格音”圖案,代表著娘家對女兒的告誡:嫁了人就要忠于丈夫,不能隨便超越規(guī)范。
嫁 妝 吳雅芝攝影
婚期來臨,男方同族兄弟姐妹組成聲勢浩大的接親馬隊,簇擁著新郎前往女方的家里迎娶新娘。新娘進入男方“烏力鄰”的時候,男方父母捧出美酒敬獻送親的新娘長輩,然后雙方的長輩被請到預先設置好的婚禮場地就坐,新郎新娘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跪拜南天,新娘拜見公婆,新郎新娘跪拜所有長輩。婚宴開始前,男方家長要向火神敬獻酒肉?;檠缰校吕尚履锍匀庖靡粋€盆盛,用一刀割,酒也要用一個碗喝,象征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離。次日晨,新郎新娘要向出生的太陽磕頭祈禱,祈求太陽給他們溫暖,讓他們幸福。早餐后女方送親的人準備返回,新郎新娘要向它們敬酒送別,祝他們一路平安。女方親友喝完餞行酒后,往往把酒杯揣入懷中,催馬疾馳而去,男方親友紛紛跨馬急追,想方設法將酒杯奪回來,否則認為是男方無能。
迎親途中對歌儀式 吳雅芝攝影
女方的父母不參加女兒的婚禮和婚宴,送親的人返回時,要給他們捎回一份最好的酒肉。男女雙方如果同在一個“烏力鄰”,婚后三日新郎陪新娘“回門”,探望新娘的父母,但不能留宿,要當天返回婆家。如果雙方“烏力鄰”相距較遠,結婚一個月后,小夫妻騎馬回娘家探親,不僅探望父母,還要拜訪所有的親屬,可以留住幾天甚至幾個月。
參考資料:趙復興著《鄂倫春族游獵文化》,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