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又稱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臺灣語支,系多音節(jié)、無聲調的黏著語?,F(xiàn)存14種語言,即泰雅(Atayal)、賽夏(Saisiyat)、賽德克(Sediq)、太魯閣(Truku)、布農(Bunun)、鄒(Tsou)、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沙阿魯阿(Saaroa)、阿美(Amis)、撒奇萊雅(Sakizaya)、卑南(Puyuma)、排灣(Paiwan)、魯凱(Rukai)和雅美(Yami)語等。平埔人歷史上曾使用過同屬南島語系的噶瑪蘭(Kavalan)、猴猴(Qauqaut)、凱達格蘭(Ketangalan)、雷朗(Luilang)、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巴則海(Pazeh)、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和邵語(Thao)等11種語言。其中,除噶瑪蘭語、邵語和巴則海語等三種語言現(xiàn)在還有少數(shù)人使用,其他8種語言在清朝末年基本消亡。這25種語言習慣上合稱“臺灣南島語”,散居在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高山族歷史上沒有書寫本民族語言的文字。在漫長的原始社會階段,各族群“結繩記事,望月盈虧”,部落歷史依賴口碑和遺物古跡傳承。據(jù)說古代卑南人曾流行一種“結繩情書”,男女借助繩扣的松緊和顏色的差異表示內心感情和戀愛關系。如繩結實牢固,表示矢志不渝,戀愛關系穩(wěn)定;相反,繩扣松弛易解,表示感情淡薄。倘若繩子末端有活扣,借喻往日的盟誓即告解除;如果不同顏色的兩個繩扣不并列,說明彼此沒有緣分。
近代,在布農人和排灣人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記錄部落生產、生活和祖先歷史的“木刻畫歷”“繪畫木版”,堪稱原始社會階段圖畫文字的雛形。“木刻畫歷”發(fā)現(xiàn)于1937年,系南投縣信義鄉(xiāng)地利村噶尼多安社頭目瑪古德萬所藏。木版長1.3米,寬0.2米,厚0.03米,在刻文符號中填有鍋灰。符號結構雖然簡單,但表示一定的意義,形象地記載了部落開墾、采伐、種植、收成、狩獵、飼養(yǎng)、釀造、祭祀、禁忌和娛樂等當時部落最重要的生產和社會活動,被稱為部落“歷書”?!袄L畫木板”刻繪了50多幅人物和動物的頭像,有14種不同圖形。人像圖案包括羽冠、持槍,孩童騎鹿,持刀兼盛裝,羽冠崢嶸,單手攜人頭,左手持木棒,孩童羽飾;動物圖案包括牡鹿、小鹿、帽飾等。人像多為獵人、勇士,掛刀橫槍,氣宇軒昂,意在表彰功績;動物形象可掬,渾然天成。繪畫線條簡約,意蘊古拙,象形會意地反映了原始時代狩獵、戰(zhàn)爭及日常生活場景。此木版在部落中被奉為圣物,可能是文字的雛形。
參考資料:陳金結、姜莉芳、楊梅等,《中國高山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