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南方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中,有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侗族人民過年期間,具有特色的群眾活動是“打同年”。這項活動有些像漢族過年的“團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會。龐大的“團拜”隊伍,載歌載舞到達一個村寨時,該村寨的婦女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種問題,隊伍中的人也要用歌聲作答,此情此景,很像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唱一和,別具風味。
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節(jié)期間演唱。侗歌主要流行于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及貴州從江、玉屏等地。侗歌分為“耶”和“嘎”兩大類?!耙笔浅Y合的集體歌舞,無樂器伴奏;“嘎”即歌的意思,或配樂或不配樂?!耙庇址譃椤耙谩焙汀耙a”兩種,“耶補”是專用于贊頌某些事物的團體歌舞,“耶堂”作為大型節(jié)目唱跳結合的集體歌舞,多在正月舉行,節(jié)奏歡快、熱情奔放。屆時男女分隊,男隊手挽手圍成圈,歌時步子快捷,舞時搖手頓足,歌聲洪亮,雄渾有力;女隊同樣圍成圈歌舞,動作卻輕柔優(yōu)雅,聲調悠揚、明朗而動聽。
節(jié)日期間,侗族人民的斗?;顒右拆堄酗L趣。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斗牛這一傳統(tǒng)娛樂活動。民間流傳的《斗牛古詞》中說道:“孔明天相號召娛樂,苗、侗祖宗湊銀買牛,吹笙斗牛,樂而忘返。
侗族斗?;顒樱话愣荚诖?、冬兩季中的亥日進行,傳說亥日是個公正日。斗牛前夜,人們把牛圈圍起來,外人不準進入圈內(nèi)?!岸放C浴眰儎t聚集在鼓樓里進行“卜螺”(卜螺,是侗家斗牛前的一種傳統(tǒng)活動,即將兩個螺和一副銀耳環(huán)放入木盆里,先確定田螺分別代表兩方的牛王,隨即唱起“卜螺歌”,等田螺蠕動起來,互相追逐,用以預測牛王的勝負)。
斗牛場設在兩山中間的開闊地,周圍插著許多竹制彩旗,竹桿上掛滿五色雞毛,竹旗之間用繩連著,嚴禁外人進入。待各寨牛王都到場后,即舉行邀約斗牛儀式。雙方相約同意后,就各自牽著牛王,打著火把,從斗牛場兩端入場。這時,三聲鐵炮巨響,吹笙擊鼓助威。牽牛者將火把往前一拋,二牛四蹄騰空,相對沖去。
牛王在角斗中,有一碰就決勝負的,也有斗得難解難分的。每當難解難分的情況出現(xiàn)時,雙方主人就用大棕繩套住對方牛的一只腳進行拉救。斗勝了的牛王,被牽著亮相,繞場三周。人們紛紛給牛王披紅掛彩,鳴放鞭炮,以示祝賀。主人更是愛撫不已,一桶桶水酒,毫不吝惜地直往牛王身上潑去。蘆笙手們鼓著腮幫,吹得左搖右擺,歡喜若狂。
特別有趣的是,每頭斗牛都被冠以美名。什么“春雷王”、“震天王”、“勝霸王”等等。每頭斗牛的冠稱都寫在“斗牛牌”上。牌子兩邊或背面寫有對聯(lián)和斗牛詩。
斗牛的前一兩天,四村八寨的客人都來到參與斗牛的村寨賽歌做客。當斗?;顒咏咏猜晻r,一隊隊客寨男青年,吹起蘆笙,跳著舞步,抬著糖果去送他們中意的姑娘,而主寨的后生、姑娘們把所有客寨的人接走,給予歡迎和款待。當夜幕降臨,未婚青年男女則三五成群聚集鼓樓,或談心、或歌唱,侗族人稱之為“行歌坐月”,又名“坐妹”。春節(jié)更在阿哥、阿妹心中播下了幸福、美滿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