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工藝如同活化石,記錄著遠古人類的諸多文化信息。尤其以薩滿文化為特征的滿、赫哲、錫伯、鄂溫克、鄂倫春和達斡爾等民族的民間剪紙,頗具審美韻味與深層內(nèi)涵。
滿族尤以剪紙和刺繡民間工藝見長。即便在狩獵經(jīng)濟占主導地位的早期生活階段,滿族先民就用樺樹皮、麻布、薄獸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種圖案,裝飾在衣物及日用器皿上。滿族剪紙, 可能源自薩滿祭祖場所的圖騰裝飾與掛箋,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箋。后隨生活環(huán)境改變,紙張的使用日益普遍,就出現(xiàn)了多種類型的剪紙作品。
在東北滿族聚居區(qū),直至不久以前,還盛行著九月貼窗花之風俗,民間曾代代相傳“九月糊窗花,不糊鬼來抓”的說道。每至九月,挨家挨戶,貼滿各式窗花,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栩栩如生……不論“驅(qū)鬼辟邪”,僅從現(xiàn)實而言,既美化了環(huán)境,又讓日子變得生機昂然,紅紅火火。
每逢新春佳節(jié), 家家戶戶喜氣洋洋,用五彩剪紙,髏刻云紋字畫,并帶犬牙穗頭,懸掛于門窗橫額及屋內(nèi)大梁等處,求福祈吉。東北滿族春節(jié)剪紙,將茫茫雪原中略顯孤寂的古老家園裝點得溫馨又新穎,富有生活情趣。
剪紙作品《娶媳婦》 劉軍攝影
其實,這樣一種民間工藝,早在清代,就已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朝廷大雅之堂。如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墻壁就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jù)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于朝服覲見慈禧太后,連她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過去,滿族婦女一般都會剪叫“媳婦人兒”的旗裝人物,梳“大拉翅”頭,穿旗袍登旗鞋(高底鞋)的女性,有單有雙有多人,傳言此類剪紙來源于滿族先民對女神的崇拜,帶有原始宗教薩滿色彩。其類似形態(tài),亦有留長辮之男子、拿長煙袋的姑娘、頭戴各種飾物的女性,還有擬人化的獵物等,頗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滿族另一類常見的剪紙是刺繡“花樣子”,如枕頂花、鞋花、圍裙花、荷包花等,大致為花卉、蝴蝶及福壽如意圖案。至于生活中常見的裝飾性剪紙則更加豐富多彩,有狩獵、捕魚、坐花轎、趕爬犁等各種生活場景及動植物形象和裝飾性圖案,作為窗花、炕圍花、棚花。這些剪紙工藝有時也加熏、燙等特殊技法。
現(xiàn)在,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滿族剪紙藝術在全國依然享有盛譽。
刺繡是滿族民間工藝的另一個大類,俗稱“鄉(xiāng)”。主要施用于服飾、花鞋、荷包、枕套、桌簾、門簾、幔簾等。刺繡除一般的彩線鄉(xiāng)以外,還包括補鄉(xiāng)、堆綾、挑花、貼鄉(xiāng)等各種類別。圖案則花卉祥鳥、人物故事、詩詞短語、山水屋舍、吉祥紋樣、幾何圖案等無所不包。鄉(xiāng)是舊時滿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習和掌握的一種技藝,上至皇后妃嬪,下至村姑農(nóng)婦幾乎人人都會鄉(xiāng)花。姑娘出嫁時,鄉(xiāng)技如何是男方十分重視的一個條件。新媳婦過門后“亮箱”展示自己的鄉(xiāng)品,若圖案美觀、技藝精湛,就等于在男家及其親友中樹立起巧婦的良好形象,否則就會被瞧不起甚至認為是家教無方。因此,正常人家的女孩都把學習刺繡當作關系自己一生的大事,從小勤學苦練,婚后仍將其視為裝扮自己美化家庭的一項重要技能。
另外,滿族民間補繡工藝,也稱“釘線”,主要流行于東北農(nóng)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diào),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余”“葫蘆盤長”及福壽、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黑色邊飾,常繡于幔帳、坐墊之上。
時至今日,在東北地區(qū)一些滿族家庭中還保留著許多荷包、“鄉(xiāng)花鞋”等刺繡鄉(xiāng)品,有的正在成為民族民間工藝的珍貴文物。
滿族荷包,劉軍攝(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藏)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