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喪葬儀式深受孝悌意識的導向,同時也深受靈魂意識的左右。老人病逝,孝男孝女立即披麻戴孝,痛哭訣別,并往舅家報喪。師公或道公帶著孝男去河邊汲水,接著煮柚子葉浴尸,給逝者換壽衣?!钝硐w志》載:“壯人親死,慟哭水濱,投錢于河,汲水而返,用之浴尸,謂之‘買水’,否則以為不孝?!睂脮r鄰里親戚趕來,念經后,在棺底墊木炭后入殮,兒女親人跪慟訣別。此時廳堂板壁已拆去。棺材頭朝里足朝外放好,安靈桌上立一高1.5米,寬0.7米左右,以篾為骨,糊以彩紙的宮殿形牌位。棺后安一小桌,上面自始至終供一碗大米飯,孝男孝女男左女右,于棺側鋪席守靈。
喪家要設道場由師公和道公做法事,時間有一晝夜到七晝夜不等,視財力大小而定。道場開壇,師公道公各立于一邊立壇,懸掛神像,各按自己的程序做法事。師公依次唱誦詩經,并做上幡、演武、破獄等法事,引薦亡靈平安升入天界,不再后顧做祟,令家人平安。道公則做開齋科、破獄、召亡、冥途引路科、初宵科、消災科、未夜科等法事,超度亡靈。期間賓客絡繹不絕前來吊唁,在靈前肅立躬身致哀,孝男孝女于棺側雙膝跪地,扣頭還禮。喪事期間,賓客和孝男孝女一樣素食。出殯通常是在上午10時左右,由法師前導,孝男孝女哭送于靈柩之后,跟著是吊唁的客人。棺木入穴,孝男孝女跪于坑前,道公、師公誦經后,方能掩埋。這天不得吃早餐,出殯后,主人備葷菜招待客人,以示謝忱。這頓餐壯話叫“挨乖”(ngaizgvaiz),意為晚吃的早餐,以后“挨乖”就變成出殯的代名詞。出殯算是臨時安葬,三年后,子女將死者遺骨洗凈揩干,裝入金壇(一種高約66厘米,腹徑50厘米左右的加蓋陶壇),埋入寶地,圈墳立碑,讓兒孫清明祭掃,這叫“二次葬”。
在古代,壯族曾先后有崖葬(懸棺葬)、牛骨稻谷墊尸葬、頭骨圍圈葬、石室葬、屈肢蹲葬、巖洞大棺葬、水葬、合骨葬等多種葬俗,今已不存,只有二次葬普遍存在。
參考資料:梁庭望 《壯族文化概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